
趁著這次機會,到了馬祖一趟,這樣目前台灣離島除了龜山島跟釣魚台不算的話就剩下蘭嶼了,當然每個島其實都來去沖沖,大該都只有三天的行程,之後很想有機會來一次性的台灣大環島+離島的計劃,不過要累積足夠的空檔跟計劃一下了,
話回到馬祖藍眼淚踩線團,這次行程多謝另外一個攝影師PJ的邀約,跟著其他攝影師跟記者一起前往,另外感謝立榮航空公司的整體規劃,還有連江縣政府,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,東莒船老大,八閩旅行社的大力協助,趁著這次的機會得以一窺藍眼淚的真面目,不過真的是拍太爛了,有愧江東父老啊~不過這樣也有機會借口再回去再拍一次拉~哈哈
最後,感謝胖胖糰男孩……….. 沒錯胖胖糰男孩

到達南竿後馬上搭船轉往金疃拍攝藍眼睛的地點:東莒

到達東莒之後,船老大民宿已經派好車來接我們了~

大部分的人搭車,剩下剛好四台機車,所以胖胖糰成員剛好一人一台~

之後就開始到一些景點晃晃拍照,等吃飯...聽說是晚上七點半....@@
只好看看能不能拍照止餓~
放好行李一團人又集結到處晃晃拍拍照~路邊有熟人帶路來到一處廢棄的M41戰車旁,或許是大多數的人當兵都不見得看得到戰車就靠很近的在旁邊,大家猛起來拍照~





順便一提,東莒這路上有很多往生的青蛙乾,小心開車

遠方的燈塔即是東莒燈塔~



話說來到苦苓,當時因為婚外情的新聞鬧很大,為了躲避媒體選擇在馬祖這裡暫時落腳的小屋子,也寫了一本小說叫做: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
時報出版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uLing.fans/photos/a.207393002622851.60007.136969239665228/626591267369687/



貓貓~

臉很囧的跑掉了




在本島幾乎很難得看到中華電信設置的公用電話亭了,不過這台卡式的顯示還不夠舊~

馬祖的閩式建築 因應海邊強風,大多會在屋瓦上壓石頭

有關於馬祖的閩式建築資料
石頭聚落
由於馬祖列島缺少平地,傳統民居大多依山而建,昔日民眾就地採石屋,花崗岩砌成的厝,依山坡地勢,高低起伏,錯落有致,形成活潑輕盈、豐富而多變化的村落風貌。
馬祖傳統聚落民居之源流是閩浙民居體系,尤其受到閩東建築影響。民居屋頂常做成四坡五脊,類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廡殿式。一層石屋的屋頂多採用二落水(人字坡頂)的硬山封簷,其夾層作為貯物及多用途空間。馬祖民居最大特色是為防颱風民居屋面均用磚石壓瓦,或特製厚瓦,少出簷、不出簷、以女兒牆壓簷或密封簷口。屋面鋪設板瓦,板瓦不施灰漿,僅用磚石壓瓦,既防止狂風掀瓦,也便於修補更換,壓瓦石既有平整的磚石,也有不規則的亂石。瓦縫可透風,成為所謂的「會呼吸的房子」。
「一村一澳口」是馬祖多數聚落的面貌,馬祖傳統民居大都聚居天然澳口,方便漁業往返。根據自然地形,依山順勢組合建築群體;村內巷道隨坡起伏曲折,建築單體順應地形,櫛比鱗次,佈局自由靈活,構成了步移景界的空間景觀,有機形成集市街、居住街。房屋的朝向,以面海向南為主。由於用地不易取得,多為二層樓房,很少超過三層,各建築之間以花崗石塊鋪石階相連,形成獨具特色的石砌步道。
馬祖民居常以青石或花崗岩砌築外牆,雕飾腰線、窗套、牆裙柱腳等建築細部。早期也有部分民居以亂石及土坯作為外牆材料,塊石僅作牆基。民居外牆砌築方式以平砌、人字砌、勾丁砌、亂石砌等多種。外牆砌築石縫成「人」字或「丁」字形,還寓意著人丁興旺。大戶人家用青石,小康人家用莆石(莆田黃石),一般人家用亂石及泥漿勾縫。從外牆即可看出住戶的貧富。
馬祖傳統民居聚落中以芹壁最具代表性。馬祖傳統民居最具代表的建築之一是芹壁村俗稱的「海盜屋」,海盜屋地處芹壁聚落較高處,視野開闊,可將整個海岸動靜納入眼底,它的正牆是用青白石砌築,側牆用花崗石,打磨平整,做工精細,屋簷彩繪石雕,屋頂石獅盤據,內裝細膩講究。它也集合了馬祖所有的建築型式和特色,可以說是馬祖的門面。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matsu.idv.tw/4season/building.htm這隻狗好奇的看著我:How Are You~

旁邊的狼犬已經在孜牙咧嘴.....

你邁過來~~
你邁過來~~
你邁過來~~
很重要所以要叫三次 以上~

我沒帶吃的 也別叫成這樣啊~乖 下次帶老酒麵線孝敬你~

福正村逛完接著就直上東莒燈塔了~
【東莒島燈塔】國定古蹟 又名東犬燈塔
東莒島燈塔又名東犬燈塔,因島形像狗,又名白犬或東犬,位於馬祖列島東莒島老頭山上,清同治 11年(1872) 建立與東引島燈塔同因軍事因素暫停發光,直到民國 82年(1993) 才復燈。純白色的燈塔與滄桑多舛的經歷有著極大的反差;燈室內部遺留有早期的彈痕、銘牌與記憶,不經意透露出反差的秘密。燈塔與辦公室間設有防風牆,俾燈塔守於強風時往返之安全,塔身為圓形花崗石結構。燈塔建築物白色外牆,當地人稱其為「白毛城」,保留有兩尊霧砲。
塔高:19.5 公尺/燈高:78.3 公尺/公稱光程:16.7 浬


到軍區前線就是要來個阿帕氣啊~(明明燈塔沒直升機)

慢慢的在等夕陽下山

另外往海灘下去的路邊碉堡旁也有一台廢棄的M41








拍完夕陽總算是回船老大民宿休息,順便在他們家的餐廳先聽老師講解晚上拍攝藍眼睛的說明,之後才是用餐(餓到眼花了)

等了一天從中午在上飛機前吃得到晚上,因為東莒除了聚落住的地方之外,外圍幾乎沒什麼商店,所以出去外面慢晃
記得帶零食啊~
記得帶零食啊~
記得帶零食啊~
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
最重要的是終於上菜了


這就是馬祖很有名的佛手,看起來像外星怪獸的手掌.......
吃起來像螃蟹肉就是了~

在一番狼吞虎嚥之後準備出門拍攝藍眼淚了,根據附近雜貨店老闆娘的小道消息,前一兩晚就開始出現藍眼淚了~(歡呼~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基本上東莒是馬祖列島內拍攝藍眼淚最多處角落的地方,因為潮汐跟無光害(因為除了聚落,全島外圍沒有什麼路燈)
所以路上的青蛙乾是這樣來的吧~
接下來就是一場拍攝噩夢了,當車子開到大砲連的停車場,真的就只有車燈而已,下車後多虧了有人攜帶頭燈跟手電筒來照明,因為看台上離底下距離目測超過五六十公尺高,如果加上距離實際能拍到的藍眼淚,應該距離超過一百公尺以上了,
一群人慌張的等著山頭的風,拿起相機,架起腳架,設定最大光圈,基於我攜帶的1D2N已經是十年以上的老背背了,ISO基本上800很勉強了,真的沒想到是在這麼暗的環境下拍攝,無光,強風,加上看台的木板晃動,為了拍攝近一點,還用70-200 F4的小小白,這時就算F2.8 IS版其實在這種狀況下也是會震動到,這都是當初沒想到的惡劣環境拍攝,原本以為是很簡單的一件事,錯估形勢。
EF 70-200 光圈 F4 使用高ISO 3200 約37秒 基本上高燥點已經沒辦法處理了 真是妖受恐怖 這畫質是在拍聊齋嗎!!

EF 70-200 光圈 F4 使用高ISO 800 約151秒 為了長曝不始晃動看起來太明顯上長秒數 ISO低於1000,只能勉強。

沒辦法就只好拿出老爸的Nikon 24mm F2.8 光圈 F2.8 使用高ISO 800 約151秒 ,只能勉強。

基本上來這裡拍攝藍眼淚必須準備的幾個要素:
一 單眼相機/微單/類單
相機最好都必須要是最近這兩三年出產的,因為高ISO在這幾年已經慢慢的大幅提升從以前比較堪用大概ISO400-1200慢慢提升到3200以上了,最可怕的是Sony的A7s 基本上我看過ISO 80000的....已經可以拍成像白天了
以下是Sony A7s 高ISO影片
二 大光圈鏡頭
基本上光圈要多大才叫大光圈鏡頭,目前變焦鏡除了Sigma 18-35 F1.8 Art這隻堪稱比較特別之外,大多數原廠鏡頭的變焦鏡最大大部份都是F2.8起跳,定焦鏡基本上能大於F2以下的都可以算是大光圈了,
三 三腳架
有鑒於海邊風勢強大,就算使用穩固的碳纖腳架也可能因為過輕導致微震動,所以三千塊以下的便宜腳架很可能無法應付這種需要超過30秒以上的長曝時間,可以解決的方法是壓重物跟快門線,這都是拍攝藍眼淚必備的。
目前以上講解的只是屬於器材類別的,有關更多拍攝藍眼淚的眉眉角角,小的不敢造次,需要更多拍攝上需注意的氣候知識,洋流或是當地交通,甚至穿著裝備,請至以下馬祖藍眼淚粉絲團,點選按贊,可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,也有相關行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ages/%E9%A6%AC%E7%A5%96%E8%97%8D%E7%9C%BC%E6%B7%9A/283603988470568?fref=ts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